每经编辑 袁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2017年1月份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中重申“保险姓保、监管姓监”这一监管理念开始,2017年之于保险业就注定是独特的一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7年,保监会认识到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原有的监管制度存在一些短板,于是“补短板、防风险”便成为了保监会全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全年连发60多份文件和通知,内容涉及法人治理监管、保险资金投资、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监管、中介业务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新型业务监管、完善监管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2017年也被行业戏称为“最严监管年”。
值得一提的是,保监会的强监管思路并非是心血来潮。于行业来说,经过了粗放式的高发展之后,行业中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需要监管及时出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宏观经济来讲,在经济下行承压的当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成为金融监管的底线,作为大金融的一部分,保监会防风险、强监管的思路显然也是对金融工作监管的呼应。
强化监管 发60多份文件通知
2015~2016年,保险业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行业影响力和规模均持续扩大。利弊相生,在保险业高速发展之时,问题也暴露出来:个别保险机构在二级市场上疯狂举牌、部分险企股东将保险看作输血渠道等,将保险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这一背景之下,“保险姓保,监管姓监”这一口号也顺势成为了2017年保监会的主旋律。
首先给保险业定下基调的便是“1+4”文件,这五份文件分别是《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保险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和《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被称为34号文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作为总领文件,明确强监管、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在定下基调之后,就是逐步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于是,监管开始分别针对人身险、财险、资金运用、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文,为行业立规。
人身险领域,134号文无疑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其明确叫停诸多主流产品类型,包括快速返还的万能、两全保险,以及以附加险形式存在的万能险、投连险;财产险方面,二次费改于2017年7月全面推开,同时,保监会发布174号文,全面整治市场乱象;资金运用方面,2017年突出的监管导向就是针对2016年度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一步规范险资运用,例如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鼓励险资进行债券投资等行为等,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公司治理方面,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上限至三分之一,防止险企成为大股东提款机。不仅如此,2017年,保监会还完善了险企公司章程、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制度,并出台质询制度,全面强化公司治理监管。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仅保监会官网公布的相关政策及通知就达60多份,与人身险或财产险相关的文件均超200份。这些文件为保险业扎好了篱笆墙,将风险隔离在行业之外。
回归本源 呼应金融监管大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强监管不仅发生在保险业。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体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等也加速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的复杂性、关联性不断增强,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提出,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
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今后3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重中之重。由此种种不难看出,保监会的“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思路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在呼应金融监管大势,这也使其成为金融监管大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7年12月27~29日,在保监会举办的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坚持“保险业姓保”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坚决防范化解保险领域重大风险,推动行业发展回归本源,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项重点任务,让保险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此外,陈文辉进一步指出,保监会也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监管姓监”,为民监管,在健全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上下功夫,弥补监管短板,加强监管问责,切实增强监管的专业性、穿透性和权威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